做酒店和干其他任何事一樣,真心加喜愛才能做出完美的作品。在阿麗拉陽朔糖舍我能看到對建筑的追求,對工藝的打磨,對細節的苛求和對陽朔在地文化完美的解讀。
連阿麗拉的創始人來了之后都感嘆,這是他見過最完美的阿麗拉,幾乎毫無缺陷。陽朔的一場大水使得我沒能在最美好的季節,遇見這樣一家絕美的酒店。
僅過了幾個月,酒店再次開業,我也終于來到了這片由喀斯特地貌組成的神奇土地,見到這家歷經磨難的酒店。飛機在桂林落地后,只需要一個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位于漓江主干的酒店。
車子開到酒店門前,是一片清水混凝土建筑。沒等細看就進入門內,到了大堂建筑的邊上。
棕色磚墻上寫著幾個白色大字,粗曠的工業風撲面而來。這些老建筑,由趙崇新這位老建改造大行家花費數年時間,修繕而來。
進入大堂室內,則是另一種感覺。室內設計師琚賓更多是以用藝術為媒介,將老事物煥發出新生機;讓新物件融入老空間。
老式的儀表保存完好,放在大堂如同藝術品。新式的下沉沙發區,時尚明快。墻壁上的藝術作品也很好的解決了灰磚墻所帶來的壓抑感。
第一眼對酒店印象太好,以至于剛辦完入住,我就在酒店內轉了起來。先看到的就是一大片的人造水景。和不少酒店選用黑色不同,這里的池塘呈現綠色,幾乎與漓江水同色。
酒店水景巨大而清澈,能將老建筑與喀斯特景觀映入同一畫面中,十分驚艷。酒店的道路也追求還原當時工業的感覺,用了不少山石拼接而成。
在老建筑區走動,感覺伸手酒店觸摸時間。最高的老房有四層,擁有外置的鐵皮樓梯,上面的銹紅也好像能訴說歷史。為了能登高望遠,我也是爬上了四層。
無論誰看到阿麗拉陽朔糖舍,都會對它的泳池印象深刻。以漓江山水為背景,配上老糖廠原有的數根立柱氣勢恢弘。也能看見老建筑的全貌。到煙囪里長出的植物又與漓江同框,以及絕美的江邊泳池。走到泳池好似是酒店的盡頭其實不是。在漓江畔還藏著一個酒店的定制餐廳。
由原來的水泵房改造,與江水是零距離接觸,且位置私密三面環水一面是懸空橋梁。酒店的另一個餐廳位于老建筑內,室內設計的十分之藝術與現代。設計師在餐廳的兩側放置啦一組雕塑,是一家人向兩位正在攀巖的人招手,非常有意思。
每個細節都值得推敲。餐廳的燈罩選用的材料也很有趣,是以手工造紙工藝做成。
餐廳的一層,有一個展覽的空間。酒店請來藝術家,以繪畫的方式模仿老照片,講了一個糖廠內人生活的故事。
在酒店的第二天,碰巧遇見了一位酒店的業主。他向我講了不少同樣充滿暖意的小細節,實在是讓我驚嘆。
在水景營造上,其實池塘深淺不一,如同這片喀斯特地貌的山石一樣。開業沒幾天,還吸引了幾位水上住客。
同時還用了挖地基時爆破的巖石,將他們以顏色歸類,送去加工打磨完成后才送歸當地。
綠色切片的放在水池,紅色整塊的放在室內,藍色磨碎的放在路邊。幾乎每一塊能看到的石頭都是取自于當地。同時,他們想在磚縫、水泥墻上養護植物與青苔。如今這些已經初見成效,不過要真正長成還需幾年時間。
對于酒店內部的花藝,他們則是請來了臺灣當紅花藝師凌宗涌,為酒店每一季都準備了不同的風格。
他們還做了世界上唯一的煙囪酒窖。到了晚上酒店附近還有張藝謀的山水實景表演《印象劉三姐 》,大約七點半開始。
說了這些,其實也不過是酒店老建筑的部分,新建筑用了不少鏤空的墻壁,顯得非常有藝術感。
他還把主客房區用竹制的溶洞隔斷,讓人走在里面有探索發現之感。這些溶洞為枯黃的竹制解構,能與墻外生機盎然的鮮活綠竹形成對比。
整個建筑還都使用了木紋清水混凝土制成,與烏鎮的木心美術館用的是同一種工藝。能脫去水泥的冰冷,變得有溫度。
一進客房,就是一片木墻上掛有一個金屬綠植小盆,很有工業感。客房非常度假燈光很暖,用了圓桌。在桌邊有一排插座,非常實用。床頭的插座上有兩個 USB 口,用起來非常方便。開完夜床后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卡片,是一個仿上世紀的復古書簽。每間房間都有一個大露臺,面朝山石,不用擔心隱私問題。露臺上有一個單人沙發與一個雙人沙發,能在這里坐著發呆。
衛浴空間中,備品使用的自然是阿麗拉自有的 Alila Living,而且還給了可以洗泡泡浴的,非常少見。洗手臺采用了干濕分離的設計,且洗手臺也是雙人可以同時使用。同時也為需要的小姐姐留了一個小凳子,可以坐著化妝。
業主本身是想將其作成一個私人會所,然而后來覺得格局太小,好東西應該分享給大家,就做成了一個酒店。他們用無數的小細節告訴來的每一個人,老建筑可以很美,可以很潮,可以很藝術。
酒店可以在道路旁,也可以在步行進入的荒野。如此完美的酒店你僅僅交通方便而且不缺少野趣,是一家魚和熊掌兼得的阿麗拉。
專注酒店室內設計,讓您的酒店沒有淡季!
設計熱線:400-9696-367。